2019 NEWDAY日记 | 教育:通往和平的一种可能性
DAY 4 | 2019.8.8
8月8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本次活动的第四天,也是日程最为繁忙的一天。今天的主题是“Leadership, Education and Society”。多位学者、国际组织工作人员等齐聚一堂,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研究和故事。
Jean-Marc Coicaud, Rutgers University: Leadership and Communication
领导力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领导力要求超越现实,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领导力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它要求将这种新的可能性付诸实践。领导力也需要创造意义,特别是为团队成员构建出为团队,为一个目标奋斗的意义。另外,领导力需要认同,一个好的领导者,需要被团队成员认为是一个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使用权力命令他人。
关于领导力与沟通,Coicaud教授认为,对领导者而言,倾听比宣讲更为重要,要创造出信息从下而上流通的渠道。而领导者自己传达信息时,需要言简意赅,清晰连贯。领导人也需要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可以启发他人想法的人,一个可以为成员带来归属感的人,一个懂得变通的人。这些都是一个好的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特质。
Zhang Jin女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独立评价办公室(IEO-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fice)的三十位成员之一。IEO通过评估和合作加强责任感和学习。IEO的法定职责是支持行政官的实质性问责职能,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进步。她提到,对项目进行评估工作时,必须要问“我们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我们是否通过正确的方式达到目的”、“我们是否促进了改变的发生”。为了做出正确的评估,他们同样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大量的调研,获得充足且有效的数据,并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获得评估所需要的信息。
高洁博士以中美主持人电视辩论为例指出,对同一事件双方会采取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在信息时代的公共外交中,关键是哪一方的叙事能够更有效地影响舆论。这就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
韩国高丽大学学生张起钦:我对中国软实力非常感兴趣,觉得今天讲到的中国和美国贸易战非常有趣,因为这不仅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文化软实力较量的问题。我在韩国也会和教授探讨这个话题,当我们提到美国,我们会立即联想到自由、汉堡等能够代表他们特点的词汇,但是当我们提到中国,我们很难立即联想到一个明确的词语来概括他们的民族性格。
贝淡宁教授则带来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这引起了四位学者关于harmony和peace的讨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陈聪聪:康德曾提到,在一个时代盛行的道德准则在另一个时代可能无法想象,同样在今天,地区间对和平在某些行为、想法上的体现可能大相径庭,随着时代发展,可能更加不同。那么在倡导普适性和平教育的时候,如何使其平衡和持续?
Micheline:和平本身就是定义再定义的循环上升过程,而这种教育的意义恰恰就是不断构建这种平衡与持续。它不像处方一样立竿见影,而是一种不断使本身趋向和谐,并将这种趋势传递的过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陈天蓝:讲座与问答环节带她走进了之前从未认真思考的领域,其中贝淡宁教授的一句话令她印象很深:peace education并不意味着“put down our weapons but still hate each other.”。这引发了她的思考,我们如何在困难重重的现实中践行南森学院的宗旨,真正达成harmony in diversity,这可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高丽大学张起钦:今晚的Panel-debate提到了儒家文化,我个人非常喜欢儒家文化,儒家精神不仅对于中国,对于我们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影响都很大,我认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发挥更强大的力量。
今天的活动以教育与和平为核心,各国学者和学生在一起探讨了以和平教育作为在人的思想中构建起和平藩篱的可能性。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将会是一个和平教育的时代。
图片:陈聪聪
文字:俞佳儒
2019 NEWDAY日记 | 北欧模式:在求同存异中前行